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门前两棵老槐树

  • 碧水蓝天
楼主回复
  • 阅读:2832
  • 回复:1
  • 发表于:2016/5/5 15:15:37
  • 来自:河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肃宁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肃宁县师素镇南答村后街西头临街处长有两颗本地槐树文称国槐,树干看起来并不是那么頇壮,干体沧桑疤痕累累。但枝繁叶茂每年都焕发出新的生机,据当地老人们传说这两棵国槐足有五百年的树龄。树的后面是当地赫赫有名的张家大院,大院虽已经过几代人的翻新扩建,但没有几个人能知道。大院的前身竟是一座清末商家豪宅。大院血淋淋的变化只有门前这两棵百年国槐,历历在目,沉侵在默默的记忆中。
     一九三二年时任北京西单商号副总的张先生正是这家大院的主人。张先生时年三十二岁,眉清目秀一表人才,虽只有小学文化水平,但却有一手漂亮的小楷书法。深得东家赏识。

     张先生十六岁那年去的北京当学徒,三年出师后在这家小店铺做勤杂工,由于心灵手巧头脑灵活,一年后东家任命他正式掌管店铺。从此成了这家店铺的掌柜的。虽年分红有限,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还是绰绰有余的。命运的转折往往在不经意间发生,一次张先生在和西单老总洽谈业务时,她的伶牙俐齿,敏捷的反应再加上他文书上漂亮的小楷书法。深深打动了这位商家老前辈,对这位小伙子发自内心的爱戴和敬佩油然而生。

      在接下来的的数次交往中这位商家老前辈终于把他的想法向这位小伙子坦言告之,从此张先生便登上了西单大商号的管理宝座。年分红比起小商铺要高出很多。张先生出色的表现与才华在京城商界的知名度是路人皆知的。几年的打拼使他积蓄颇丰,因此他萌发了回乡置办庄园的想法,他要把老家的旧宅院以京城四合院的标准修建,木料都是从京城木材商行挑选的特级红木油松,用马车直接拉回老家。按照预先画好的图纸,聘请了当地的能工巧匠建造。用了近一年的时间一座京味四合院坐落在南答村后街路北两颗大槐树后面。砖木结构,青砖铺地。

    清末年间这里的农村大都是土坯草房,居住条件十分简陋,南答村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村,低洼盐碱十年九不收,逃荒要饭的比比皆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确切的形容了当时的社会背景。

     儿子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乡的父老打造了一座京式豪宅,在那个年代那种生活背景下能住上这种房子实乃为数不多。一时间也成了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一九三八年大批日军马踏中原。南答村也不例外,三天两头有日伪军找上门来要粮要钱。抓鸡抓狗。张先生的四合院成了成了日伪军关注的重点,家里的老人也遭了殃,怒喝打骂成了家常便饭。一气之下老人带着孩子外出逃荒避避风头。万万没有想到小日本又来要钱发现没人破门而入。一把火把张家四合院点着了,熊熊大火断断续续烧了整整一天,偌大一座家园 顷刻 间化为一片灰烬。就连门前的两颗大槐树也被门外的柴草烧了两个大洞。

     家没了。唯一保存下来的就是门外的两颗大槐树    也许是天意也许是灵性,大槐树神奇般的活了下来,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依然是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

     祖上先人陆续离世,满堂儿孙仍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再造家园。还是这座老院,历经几代的变迁,如今的农家小院更加彰显新农村的勃勃生机。

      当今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住条件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探索创新。唯独不变的还是门前那两颗大槐树。

     


                                张民权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
7qO9tfOifhxvKTj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