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这条河也叫唐河 作者:沈国安

  • 北国
楼主回复
  • 阅读:3190
  • 回复:0
  • 发表于:2016/3/24 10:48:02
  • 来自:河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肃宁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说到唐河,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万里,想到尹庄,想到电影《梨花村的笑声》。万里原名湾里,该村座落在古唐河的拐弯处,故称湾里。这里的土壤为沙土层,适合梨树生长,所以百年梨树尚存,且枝繁叶茂,万里以梨乡而闻名。
我说的是肃宁城北有条河,相传也叫唐河。
出肃宁往北,城北辛庄,东、西青口,南、北景口,余、付高口,大史堤,都座落在唐河故堤上;往北或更远些,就连阁北街通齐庄粮站的公路以及齐庄医院、粮站都选址在了高岗处,就是从北景口延伸来的沙岗上,也就是古堤上,农业学大寨之前,这条古堤都有痕迹,高于地面两三米。大史村为什么叫大史堤?这也是大史村座落在古堤上的缘故,也是古唐河存在过的佐证。据传,这条河只有东堤,没有西堤,聪明的古人早已知道了我国是西高东低的地形,凡是河都向东流,只要筑起一条东堤,把西来的水拦住,任水向西漫延,保住了河东的土地,免去了水患之苦,保住了一方平安,这是古人聪明之所致。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这条河堤不算很高,也就四五米,但很宽,约有五六十米,当地人都叫它“沙岗子” ,可见这条河早已废弃。河堤禁不住上千年来雨水的冲刷和人工平整,早已更改了原来的面目,但还是能彰显出当年河堤的气势,以北景口那段河堤而论,从东侧远远望去,像一条巨蟒而卧。有人说,这是一条沙龙,佑护着这一方百姓,使这一方人杰地灵,人寿年丰,雨水充沛。相传有一年,南方蛮子寻宝来到这里,夜观天象,俯视万物,发现河堤是一条金龙,通身披金,金光闪闪,南北蜿蜒数十里。南蛮子沿着河堤走了数趟,均未发现宝藏之处,当他们寻到阁北街时,发现街两侧有一对把井,相隔十米,南蛮子认为这里是龙头,这两眼井就是龙眼,宝藏就在井下。当他们下井探寻后,结果一无所获,失望的南方蛮子,恼羞成怒,在井内填上生石灰,用木棍搅动,结果,井内的水没有变白,而是红红的血水,把沙龙的眼睛毁了。沙龙成了瞎子,再也无力护佑这一方子民。人们见毁了龙脉,纷纷拿起刀枪棍棒,找南蛮子算账,南蛮子自知理亏,早逃之夭夭了。这虽是神话传说,不可信其有,但肃宁城北,确有一条河,叫唐河。
至于此唐河起源何处,止于何方,又与哪条河归流,没有史书记载,也只有靠推测而已。
唐河的河堤为沙土层,不易长庄稼,草却丰茂。我童年时,经常结伴到河堤上放羊割草。站在河堤向西望去,是大片的洼地,雨后,其他地方的水都渗了,这里还是一片泽国。我也常随大人们一起,到这里捕鱼捉虾,每次收获颇丰。
南、北景口,原名叫“耿渡口”,这里的原住民为耿氏,耿氏家族在这里定居,靠摆渡和捕鱼为生,水来时,用木船接送东来西往的商贩和行人,闲时捕鱼为业,日子过得倒也自在。不知何故,耿氏在这里消失了,换之而来的是由山西洪洞迁来的移民闫氏。椐县村名志记载,耿渡口村北河堤上有片黑松林,枝繁叶茂,风景优美,半夜常有鸡鸣,勘为一景,故更名为景家口,村中间有一河沟相隔,于一九六二年分为南、北景口,两村分而治之。
南、北景口中间的河沟,据说是唐河决堤而致,决堤后的洪水,奔涌而下,淹没了河东大片土地。以后唐河废弃,堤口也未封堵,残留至今,这也算是唐河留下的遗迹吧。
上世级纪六十年代,我多次站在大堤上,眺望堤内那片洼地,引起许多遐想。追忆古唐河的风彩,肯定是阔野千里,天蓝水碧,浅底鱼翔,河蚌争游,鱼虾逗趣;河面碧波粼粼,鱼帆点点;岸边蝴蝶飞、鸟儿叫、白鹭飞、黄鹂闹,鱼歌唱晚,夕阳西照。站在河堤上,仿佛看到,流水淌淌,船浆泊泊,艄公摇橹,纤夫拉纤时弓腰曲背的情景,他们口里喊着号子,不断发出嘿哟嘿哟的喊声,他们如牛负重,艰难地前行,为了生计,他们在唐河里拼博着。这些想象,只是对当年情景的推测,毕竟过去了上千年,有谁说得清楚?又有谁说没有呢?
我也曾站在大堤上,琢磨这足下的浩大工程,感慨万千,在那没有机械化的时代,完成这么大的工程,谈何容易!我们在根治海河时,动员了数十万民工,采用人海战术,用的是手推车和小拉车,工具上先进了一大截。那时,这样的工具肯定没有,只能用锨铲、肩挑、手提的方式,像蚂蚁搬家一样,一筐筐、一篮篮,把大堤堆积而成。可以想象,当年赤身裸体的民夫们,流血流汗不说,劳累和饥饿,也是他们难过的坎。落后的施工方式,繁重的体力劳动,不知付出了多少生命的代价,不知有多少人埋骨堤下。
切断奔涌的思潮,回到现实,我常想,我笔下的这条唐河,与万里梨乡的唐河故道是不是一条河呢?《山海经》给南面的唐河叫滱水,如果当属一条河的话,北面的唐河也该叫滱水了吧?北面的唐河能延伸到阁北街,肃宁城区也有可能座落在这条古堤之上。清闲先生《叫肃水的那条河》写的是肃宁城南根的河,我笔下的唐河,是不是与其叫肃水的河相连呢?肃宁县志有“青口停舟”“滩头垂钓”之说,“青口停舟”中的青口,就是我笔下的古唐河一渡口。《寻找唐河》的作者杨建棣先生曾驱车数十里来到梨乡,寻找传说中的唐河,南北两个唐河,是不是同一条河呢?
古唐河已经废弃,现在的人很少提到。它究竟废弃了多少年?按唐河古堤的毁容看,起码废弃了数百年、上千年。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北景口仅存的一段古堤,也被民兵突击连用小推车推走了,土方垫在了堤西的低洼处,但堤基还在,还略高于地平面。古河道还在,大史辛庄和尚村一带,还处于低洼地带,大史辛庄也是在唐河废弃后迁来定居的,如果唐河在时,那里一片汪洋,能有定居之所?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每到雨水季节,阴雨连绵,一下就是数日,常是沟满壕平。各村都有大坑,坑中常是积水数丈,庄稼沥涝成灾。现在,雨水骤减,干旱催生,地下水超强开采,水位遁去几十米,我们的居住地成了“漏斗”区,这不该引起人们的警觉吗?专家说,这是厄尔尼诺现象,是因汽车尾气排放、厂矿企业烟囱冒烟、气候变暖诸因素造成的。老百姓却说,是根治海河,上游修建了水库,把太行山的水脉截断造成的,仅西侧的太行脚下,就建有岗南水库、岳成水库、黄壁庄水库、朱庄水库等,星罗棋布。虽说是根治了水患,顾此失彼,但也阻碍了自然规律的循环,当肃宁还是“泽国”时,太阳和空气把水分蒸发上去,遇冷变成水珠又落下来,就成了雨水,地上有了水泽,再被空气和太阳蒸发上去,又落下来,如此循环,这是自然的因果效应,这就促成了雨水多的原因。究竟是厄尔尼诺现象,还是因截流断源,阻碍了自然规律的循环,这就该有所考证了。也许是二者兼有的综合症,是使雨水变少的原因。老百姓懂的知识虽然不多,对自然界知之甚少,但对历代自然知识的积累、对自然规律的探索,所说的原因也是不无道理的,算做是参考资料吧!
最后,我还要重复地说:这里,确实有一条河,叫唐河,是一条曾经流淌过的河,是一条养育过一方水土的河,是一条我梦中的河,也是一条人们不该遗忘的河。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
7qO9tfOifhxvKTj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