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赶年集 文:马其昌

  • 梦想光芒
楼主回复
  • 阅读:4072
  • 回复:0
  • 发表于:2015/2/16 11:52:16
  • 来自:河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肃宁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新年到,新年到,女孩要花,男孩要炮,姑娘要件新花袄,小伙要件新棉袍,老头要顶新毡帽,老太太要身新外套”;“大寒小寒,杀猪过年”;“娃娃盼过年,大人怕花钱”。这些肃宁民谚,反映了本地一项民风民俗,即春节是老百姓消费花钱高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在肃宁这个穷乡僻壤,农民们大多过着糠菜半年粮的日子。到了春节,全家人也期盼改善一下生活。平常省吃俭用,口挪肚攒,所剩无几,这时狠狠心拿出点钱来,置办年货,尽量让全家过个好春节。那时没有大的商店,人们买卖东西集中在集市上。
        春节前进入腊月后的集日,俗称年集。
        “吃了腊八饭,便把年货办”。一过腊八,人们开始准备过年了,不像现在,人们整个冬天都在打工,有的直到腊月二十几才从四面八方赶回家过年。那时腊八,便是赶年集的开始。春节期间,吃的、穿戴打扮的、玩的、招待客人的,各种商品,需求量大,也比平时要求高;年后有一段时间要停集,再说正月里人们主要是走亲访友和玩,赶集买东西时机少了,因此要准备一个月的日用品;趁着年集上物品种类多,再买点平常用品;孩子们则趁机到集上玩耍。年集就显得格外繁华热闹了。
        当年肃宁县集市很多,全县星罗棋布,比较大的是县城、尚村、窝北、梁村、师素。我印象最深的年集是县城腊月二十二、二十四、二十七大集(县城集是逢农历二、七、四、九)和正月十五师素庙会。
        赶集那天,乡间小路上,三三两两赶集的人向集市汇聚。背筐的、提篮子的、挎钱叉子(褡裢)的、推独木轮小车的、挑担子的、赶驴马车的、牵牲口的,成群结队,车水马龙,语声喧哗。孩子们在人群中追逐打闹。
        集上,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由于人多拥挤,有的年轻小伙故意捣乱,在人群中推波助澜。有人大声叫喊着,“不要挤!不要挤!”企图维持秩序。遇到小偷趁机扒窃,被人发觉,喊一声:有小捋(读lǚ小偷),人们就会一拥而上,痛打一顿。
        集市分若干个年货摊位区域。只有年集才有的是烟花爆竹和年画春联市场,肉鱼、蔬菜、调料、布匹也比平常规模大得多。
        最热闹的要数烟花爆竹市场。那时,烟花爆竹都是手工制作,品种花样不如现在多,主要是鞭、大雷子、二踢脚、灯炮、起火、烟花、摔炮等。卖鞭炮人有的高高地站在车上,有的在地上,一边挥舞鞭炮,一边大声叫卖,一边放起鞭炮。邻近的摊点明里暗里比着放。喊叫声都是夸耀自家鞭炮如何好,名声大的制作专业村则自报村名。记得鞭是王五庄、赵河村,二踢脚是窝北名声较大。一时间鞭炮声阵阵不绝,烟雾缭绕,尘土飞扬,一片乌烟瘴气。满地都是碎纸、炸开的鞭炮。整个市场充满了浓浓的鞭炮药香。小孩子们跑到刚放过鞭炮的场地捡哑炮。
        年画春联红纸是年集上较大的专业市场。年画以天津杨柳青画为主,内容有鱼鸟花虫,戏曲人物等,也有本地人画得判官,灶神和关公画象也搀杂其中。春联是本地人所写,有的现写现卖。有的买回红纸自己写或请人写。卖年画的都有唱词,记得有一段是:“小小子,叼了个叼,上得树上掏野雀(肃宁土话读ciào),掏了个小的他嫌小,掏了个大的忒儿楞楞又飞了。”
        肉市和鱼市一般首尾相连,比平常集市要大几倍甚至十几倍。肉市猪肉是主角,牛羊肉较少。肉摊前,人们挑肥拣瘦。那时,肥肉最受人们青睐,价格也最贵。卖肉的切开最肥的部分向人们显示,并用手指着说:“看这肉膘有三指多厚”。那时,只有囊中羞涩的人才买瘦肉,这恐怕是现在的年轻人不能理解的。鱼类主要是鲤鱼、鲫鱼、鲇鱼、黄瓜鱼、其他小杂鱼等,都是池塘或小河沟里自然生长的,很少有人工养殖和外来的咸水鱼。
        蔬菜市场主菜是白菜、萝卜,还有蔓菁、苤蓝,反季节菜只有韭菜(包括黄韭)。一般人家包饺子就用白菜馅,少数经济条件好的人家用韭菜(黄韭)。
        年集上,平时星星点点卖饮食调料的摊位也大显增多,形成专业市场。当年平常人家做菜做馅很少放调料,有的连油都舍不得放,只放点盐。过年一反常态,做菜做馅都放调料。那家正做年饭,则满院飘香,年味十足。那时的调料主要有:桂皮,花椒,大料,茴香籽。卖主们都不放过一年中这唯一的销售旺季,纷纷到年集上叫卖。有的卖原料,有的搭配好,现用小石磨磨成面儿,叫“五香面儿”、“十香面儿”,边转着小磨边唱:“七大香,八大味,又好吃又不贵”;“十香面儿,十香面儿,炒个肉熬个菜儿,不用爆不用捍,省事一半儿”
        棉布市场也是年集的一大亮点。劳作一年的庄稼人,平时破衣烂衫,大年初一尽力换上新衣裳。棉布市场上,卖主把各品种的棉布一卷卷整整齐齐地摆在台案上,任人挑捡。那时的布很单调,一般的是“高阳坯子”(高阳县生产的布)高档一点的是洋布、花哔机、织姑尼(音)、单面卡、双面卡、斜纹。棉布市内一般夹杂着鞋、袿、帽子、化妆品。那年月,化妆品很单调,几乎只有搽的扑粉和雪花膏,再就是女人们带的人工制的花、发卡、红头绳等。
        其他农产品、农用品、用品、副食品等也争先恐后,纷纷上市,给年集增添了各种各样的特色。
        在集市的边沿地带,有玩杂技的,耍猴的,拉洋片的,玩木偶戏的。这些只有在农闲季节尤其是春节才有的娱乐节目,也在年集上大显身手,让大人孩子流连忘返。
        现在肃宁县城乡大小商场比比皆是,尤其是随着超市兴起,人们的贸易交流大多转入室内。虽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平时和节日消费差距越来越小,虽然春节年集交易也比平时增加,但当年年集的繁华景象越来越淡化了。(文:马其昌  来源:肃宁周报)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
7qO9tfOifhxvKTj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