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苏宝忠《肃宁县民间故事集》序 文:郭九州

  • 思维力量
楼主回复
论坛总管理员论坛总管理员
  • 阅读:5085
  • 回复:2
  • 发表于:2014/4/14 14:17:12
  • 来自:河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肃宁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苏宝忠先生是个知名的老中医,救死扶伤,在本地很有名望,但就是不知道他竟然还有些文瘾。春节前,当他笑眯眯说自己收集了五六百个肃宁民间故事准备出书时,着实让本人惊讶。其实,苏先生本人就是一位让人总也读不透的故事主人公,他的思路轨迹,他的为人处事,特别是他那双眯缝着的大眼睛,总透露着一些让人敬佩而又无从探求的神秘。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情善感、嫉恶扬善的民族,解放前,世世代代的封建统治,造就了国人机智勇敢,用故事表达好恶的习惯。于是,许多充满智慧,寓意深刻的民间故事应运而生。这些流传于老百姓之瓜田李下的民间故事,是不可多得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物欲横流的当今时代,许多被平民百姓推崇的传统观念,正在逐步被一些所谓国学大师、弄潮文人等搞得本末倒置、戏说扭曲。如何保留和传承这些民间故事,让炎黄子孙继承和发扬老祖宗铸就的传统美德,已成为当代写作者的紧要任务,否则,再过若干年,别说是寻找《哥仨分家》中老三那样憨厚耿直的“傻子”,恐怕再想听到“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吱儿吱儿地叫奶奶。”这样的童谣也不大可能了。
    肃宁县历史悠久,传承厚重,有文字记载的设置沿革已达二千三百年,如果参考柳科村遗址,那么往上至少可以追溯至五千年左右。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肃宁人,世世代代保留和遗传着燕赵人独有的品格和智慧,并创造出难以数计的民间故事。无论男女老幼,流落或志在他乡时,每当听到或睡梦中重现这些故事,无不盈泪唏嘘,犹如喝下一杯老酒,荡气回肠,温馨润泽,仿佛又回到月出枣林老母窗下轻拍儿背时的情景。
    苏宝忠先生在基层卫生院行医多年,串乡走户,对农村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了然于胸。那些年代,农村的衣食住行相当闭塞落后,再加上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要求,为苏先生聆听和收集蕴藏在民间的笑话、故事、寓言提供了便利。苏先生是个有心人,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树荫瓜棚,老乡亲那诙谐幽默的语言,再配上荤素搭配的肃宁方言,不仅陪他度过了无数个漫漫长夜,而且也把自己锻炼成了讲故事高手。随着年龄增长,把这些故事梳理记述成书,便成为他本人很惬意的一件事。
    翻开这部流传于肃宁坊间的民间故事集,令人十分感慨,应该说,其记述手法虽算不上文采飞扬,但字里行间用白描语言娓娓道来,曲折婉转,不媚不俗,真称得上是老百姓爱看的读本。当我粗略看完“传统故事”“传说故事”“历史名人故事”“童趣故事”“杏林故事”“中草药故事”“现代故事”等八个部分后,儿时“笑话笑话一大掐,锅台后头二亩瓜……”的民谣又萦绕于耳边,顿觉返璞归真,童心如初。
    民间故事是老百姓自己创造的口头文学,既有境域的特色,又有理解的约束,部分故事只有本地人才能听得懂,才能听后开怀大笑。其实,按本人的理解,这些故事既是肃宁的,也是全国的,只有走出去才能广泛流传并被认同,如同“东郭先生和狼”“滥竽充数”等故事一样,既是一地的,也是全国的。
    苏先生还有很多民间故事尚未整理,盼望他第二部尽快面世。(来自:肃宁周报)
欣喜于家乡的日新月异,感动于人间的真情实意,动情于身边的一草一木!
  
  • 梦想光芒
  • 发表于:2014/4/15 19:55:33
  • 来自:河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这个建议不错。谁有这本书,传上几页,大家先一睹为快。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
7qO9tfOifhxvKTj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