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武垣风—肃宁周报文艺副刊优秀作品集》序言 文:袁树凯

  • 思维力量
楼主回复
论坛总管理员论坛总管理员
  • 阅读:2365
  • 回复:0
  • 发表于:2014/1/16 14:20:43
  • 来自:河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肃宁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一盆肃宁和菜
《武垣风—肃宁周报文艺副刊优秀作品集》序言 文:袁树凯

   一眨巴眼儿的功夫,《肃宁周报》出版一百四十多期了。第四版的“武垣风”文艺副刊,也攒了百八十万字。有朋友建议,挑着好的,出本儿书吧。我说,行。话好说,具体操作起来,难了。别的不说,这“挑”就不容易。要单从文学角度看,这些文章的确天上地下,千差万别,可要从记录咱肃宁人肃宁事儿上来说,又各有千秋,难分高下。“凡著之竹帛者皆文学,”舍了哪个都肉疼。
    看着摊满桌子的一大堆形形色色的稿件,从体裁到内容,从语言到境界,五花八样,规格不一,小说、散文、古体诗,鼓词、故事、三句半,有的古雅有的时尚,有的含蓄有的直白,有的直抒胸臆,有的拐弯抹角,五色杂陈,各有各味儿,这热热闹闹一大堆东西,使我突然想起了一道菜——和菜,咱肃宁和菜。
    和,搀和之意,集大成者也。和菜,哪儿都有,咱肃宁的和菜,自有咱肃宁风味。肥肉大葱,丸子豆腐,蘑菇片粉,豆芽香菜,羊尾巴油呛锅,大铁锅炒就,肉不是切成块儿而是切成条儿,菜不是用盘盛而是用盆端。下酒解馋,下饭开胃,引车卖浆者得意,朱门绣户们喜欢。大冬景天儿的,来赶肃宁集,粜了粮食,卖了小猪,天近中午,阁北街胡同里寻一小饭馆儿,一挑门帘,热气腾腾,一盆和菜,二两散酒,半斤烩饼,好吃不贵。一顿饭下来,里外都热乎了。跨筐里装满了购得的日用品,骗腿儿上了自行车,不紧不慢蹬在庄稼道上,嘴里自然就冒出梆子腔来……这惬意和满足,多半来自那盆和菜。咱肃宁和菜,如同北京的二锅头,天津的狗不理,居家饱肚,好友小聚,邻家嫁女,买卖开张,可以和鸡鸭鱼肉平齐摆上席面,也可山珍海味同烹,豆芽白菜共煮,就着热乎,率先挑夹一筷,肯定是你最好的那一口。登大堂不嫌寒酸,入小馆不少滋味,居家待客不失面子,上国宴都不掉价儿。不张不扬,不卑不亢,不温不火,不紧不慢,自有一种普通的典雅,平凡的高贵。
    “打地方牌,办特色报,办一张肃宁百姓自己的报纸。”是《肃宁周报》一开始就恪守的办报宗旨和追求的目标。既然是地方报纸,就要突出地方特色,就要处处体现出肃宁制造来。正基于此,我们给四版的文艺副刊起了个充满肃宁风情的名字——“武垣风”。对于作者来说,“武垣风”栏目没有门坎儿,不管你是锦衣貂裘,衣冠楚楚,还是粗手大脚,一脑袋高梁花子,周报面前一视同仁,只要你有写东西的欲望,大门就向你敞开。“肃宁人写,写肃宁”,这是副刊稿件的惟一要求,也是编辑取舍稿件的基本标准。装腔作势,无病呻吟的,不用;公共汽车式,缺乏个性的,不用;高高在上,小资情调,高雅得就跟不上厕所似的,不用。但凡是记录肃宁的,跟这片土地沾边儿的,哪怕是文字功底差点儿,把错别字儿改了,病句儿通顺通顺,也用。所以,发表在“武垣风”上的文章作者,或者文中人、物、景、境,都是肃宁本土以及和肃宁有关联的,字里辞间都传递着肃宁正能量。肃宁本色演绎的从来都是真善美,肃宁人的勤奋坚韧,睿智善良,足以感动世间。武垣古城墙,九龙柱,在肃宁人的笔下更加古朴厚重;小白河,润琴湖,在文字间静静流淌,美得能让你听见水流的声音。正是因了这份近乎固执的坚持,《肃宁周报》创刊三年来引来读者的好评如潮。当然这好评里更多的是对一群业余报人的鼓励与宽容。
    自古达人轻富贵,倒缘乡味忆回乡。和菜是让大众喜爱的,“武垣风”也符合大众的口味。这本文集正像极了一锅热热闹闹的肃宁和菜,兼容热闹而杂烩。有文笔大家,用唯美的词汇修饰和谐肃宁的田园幸福,这不妨比作和菜中的肉丝、丸子,也有莘莘学子用稚嫩的碳笔试谱肃宁的希望之歌,这不妨比作和菜中的蘑菇片粉,更有普通百姓袖着手用乡间白话絮叨叨讲述老一辈坚韧传承,这不妨比作和菜中的豆腐大葱,还有就是那些坊间地头,瓜棚豆架间不经意的吟哦咏叹,就权当了和菜里调味的花椒大料吧。
    有道是要暖粗布衣,要饱家常饭。我们把这一盆有色有香有滋味有嚼头的肃宁和菜热气腾腾端到了您面前,还等什么?动筷子吧,亲。
    注:本文为《武垣风—肃宁周报文艺副刊优秀作品集》一书的序言。

欣喜于家乡的日新月异,感动于人间的真情实意,动情于身边的一草一木!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
7qO9tfOifhxvKTj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