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闲话官厅王家 来自:肃宁周报

  • 思维力量
楼主回复
论坛总管理员论坛总管理员
  • 阅读:5798
  • 回复:0
  • 发表于:2013/11/1 9:52:31
  • 来自:河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肃宁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闲话官厅王家


 8月初,与朋友下乡搞民间采风,到了官厅,想做一下关于大财主王家家族的历史了解。
    在过去,家乡有一句俗话:肃宁三王,顶不上饶阳一常。什么意思呢,是说肃宁三个姓王的大财主,虽然富甲天下,但三家加起来也比不上饶阳县常姓一家。这句俗语,虽有抬高饶阳常家之嫌,但却没有贬低肃宁王姓三家之意。
    关于肃宁三家王姓大财主,过去我一直以为是:泥洞王家、窝北王家和城里王家。这次通过与官厅王家后人王继先老先生座谈才知道,原来城里王家是从官厅王家分出去的,属于同宗。所以,肃宁三王中的城里王家应为官厅王家才更准确。
    说起官厅王家,那可是个大家族。他有南八院,北十院之说。据王氏家族过去的祠堂前的石碑记载,王家祖上是在明朝永乐二年从山西洪洞移民来的。当时来了哥仨,王三仲、王三顾、王三仁。他们在此处安家,取名官厅。当时官厅建村时有五王、二李、顾、董两家的传说。直到现在官厅村有人口两千多,王姓约占80%。
    王氏家族的发迹是从清朝道光年间开始的。那时王氏家族出了一名进士,叫王平。另外王家在满清时期光绪间还出过两名进士,一个是王熙,官至广东东莞知县。一个是王照,官至云南马龙州知州。
    知州王照的养母张氏,是张大人庄张大人的家的千金,年过二八与王家定亲。张家千金还没过门,丈夫意外猝死。张家千金从小受礼教教育,非常守妇道,没结婚的丈夫死了,她前来守灵就再没回娘家,立志为丈夫守节。同族的人非常受感动,便把族兄家的孩子王照过继给她。王张氏勤俭持家,上孝公婆,下育幼儿,颇受人们称赞。王照自小在族学念书也非常刻苦,二十多岁参加秋闱,连中三元。以进士出身被点为云南马龙州知州。其养母王张氏因知礼守节,奉行孝道,教子至功,受到朝廷的封赐。朝廷在王氏祠堂前的公道上为其建贞节牌坊一座,以示表彰。
    王家另一个进士王熙,属王家南八院老三家,光绪晚期被放广东东莞知县。他为官的前三年还很廉洁。三年期满,正赶上他的老师张之洞任两广总都。一次他拜见老师时,老师问他混得怎样。他回答,一贫如洗。张之洞说,当一世官,怎么也得有个饭碗子,你再干三年吧。有了老师的点播,王熙再后来的三年内,巧取豪贪挣下万贯家业。王熙任满没再出仕,回到家乡,在肃宁城里建豪宅,置田产。这就是我原来以为的城里王家。(关于王熙一脉后来的故事,我在另一篇札记《大哥儿、二哥儿》一文中有表述,不再赘述)。
    说道官厅王家,人们说得最多的一个人,王乐和。他是进士王平的后代,也是官厅王家的最大的财主,王氏财主的这一支就败在他的手里。坊间传说最多的有几件事:
    晒银子。王乐和家祖上留下的田地号称双千顷,银子多的没数,都存在他家的地窖里。一天他突发奇想,银子在地窖里时间长了会发霉。于是他让长工们轮番把银子搬上来晒太阳。每天早上搬上来时用秤称好,傍晚搬回去时在用称称。周而复始,没完没了。长工们就纳闷,去问王乐和。王回答:每天银子的分量不见抽,还没晒干。长工们这才明白,所以,每天傍晚往回搬时偷偷地拿一些。王乐和这才说,终于晒干了。
    刮红风。每年一到春天,华北平原就刮风,历来如此。一天,王乐和对村人说,你们见过刮红风吗?村人们说,哪有刮红风的。王乐和说,你们瞧着,下一场风就是红风。果不其然,转天又刮风时,村子的上空蒙着漫天的红色。原来,为了这刮红风,他买来很多的朱砂,放在他家的楼顶上,风一起,他就叫人用掀扬起,这红风就刮起来了。
    出大殡。王乐和的父亲去世时,王乐和大办丧事。为使丧事办得热闹,他发出话,三乡五里的村人,不管远近,凡是前来吊纸的每人发粗布一匹,以至于当地的粗布都被他家买光。于是他又发话,没了布就给钱,凡来吊纸的每人铜钱一吊。
    他家的坟茔在十里外的代刘庄,出殡那天,素布棚从官厅一直搭到坟茔。出完殡后,家人要拆棚,他说,别费那事,点着烧了算了。现在村上的人说,大火冲天,成十里长龙。
    捐灾。那年滹沱河决堤,大水淹了河间府。府衙贴出告示,劝域内乡绅富户认捐。那次王乐和捐的银子海了。村人说,从官厅到河间府50里,王家拉银子的马车,前头到了河间府,后头的还没出村。所以,这次王乐和收到了知府的挂扁表彰。这是王乐和惟一一次可圈可点的善事。
    人们常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想这其中也应该包括具有中国特色的“地主文化”。他们的发家史是五花八门的,而他们的败家史则是有着一定的规律的,这些也应该好好的总结。这一点恰恰是文化大家们所忽略的,以至于中国几千来那么多的望族、大家、富绅、豪强的家族史随着它们的衰亡而泯灭,细想起来十分惋惜。
    采风结束,与王家后人握别,当年的王族后人们已经随着历史的演进而成为普通的劳动者,夕阳斜照在丰草茂树掩盖的他们家族当年豪宅留下的土丘,深感岁月的无情。刘禹锡那篇脍炙人口的《乌衣巷》所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的情形仿佛在眼前重现。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欣喜于家乡的日新月异,感动于人间的真情实意,动情于身边的一草一木!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
7qO9tfOifhxvKTj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