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在沧州大地上之肃宁篇

  • 小鱼片
楼主回复
  • 阅读:2995
  • 回复:2
  • 发表于:2012/5/9 20:16:21
  • 来自:北京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肃宁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在沧州大地上之肃宁篇

 

    “青口停舟舟满河,龙泉窥月月穿波,甘河待渡行人广,海市遨游聚客多,白寺闻钟惊好梦,滩头独钓任高歌,桥城返照归来晚,垣城积雪马不过……400多年前,在北京紫禁城养心殿,一位面黄无须的中年太监正在向端坐于龙榻之上的明熹宗皇帝摇唇鼓舌,极力向主子推介着老家肃宁的“八景”。然而,饱尝风月的熹宗并没有被其如簧的巧舌所动,倒是当听到肃宁鸭梨个大、皮薄、汁多、味美时,不禁口舌生津,龙胃大开。随口说道,“既如此,以后每年进贡肃宁鸭梨……”一句话,肃宁鸭梨成了贡品。这位太监就是后来权倾朝野的九千岁魏忠贤__肃宁县大张庄人。从此,皇室贵胄在沮嚼那甘甜脆美的鸭梨的时候也知道了在京南四百余里的地方有个叫肃宁的三等小县。
    时间过去三百多年,同样是在北京紫禁城大内,慈禧太后正在亲自批点甲辰恩科举子们的考卷。当时大清国正处在风雨飘摇的关键时刻,被内忧外患扰得焦头烂额的老佛爷已无心细看每一张考卷的内容。直到她看到一卷清丽的小楷,以及落款的名字时,不由眼前一亮。说道,“肃宁肃宁,肃静安宁,好”.也许是“肃宁”二字暗合了她的心愿。老佛爷的心头一动,捉笔在文章旁边批上“甲等进士及第”。于是,肃宁举子刘春霖,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文科状元。
    一个遗臭万年的乱国大阉,一个名垂千古的爱国大儒。都或多或少沾了“肃宁”二字的光。而这两个从肃宁走出的大人物,也或有意或偶然,使肃宁多多少少出了一点名气。但这点可怜的名气,不过是雪泥鸿爪,一闪而过,在跨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肃宁一如他的名字一样一直是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
    真正让肃宁出了“大风头”的,是近百年后新中国的建设者们在这片土地上搭建起的“黄金十字”,是千千万万个肃宁人用心血和汗水打造出来的金字招牌—“中国裘皮之都”。

(推出片名) 在沧州大地上

肃宁篇

历史

    这是位于肃宁县城东南十几公里处的汉武垣城遗址,这高大雄伟的城墙已在这片土地上矗立了数千年,经过数千年的栉风沐雨,电击风催,依然挺拔而傲岸。只是当年城里的繁华已不再,歌吹已不在,叫卖声已不在,独立风中,多少透出些苍凉和悲壮。据史书记载,汉武大帝刘彻东巡渤海,路经武垣,曾在这里选中了他的意中人,她就是后来的赵婕妤,汉昭帝之母钩弋夫人。如今武帝巡狩的车辄已被历史的烟尘填平,当年阔大的武垣城已凝缩为肃宁人心中关于历史的一个符号。这浑厚苍朴的城墙正像一位跨越了数十个世纪的老人,见证了这里的日出日落,月缺月圆。它连同这在城南护城河出土的骑马佩剑的礓石人,古墓里发掘出的比簸箕还大的汉瓦陶器,向世人无声地诉说着这块土地的历史。
    据肃宁县志记载,肃宁始于夏商,兴于秦汉,盛于宋元,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其间几经更名变迁,北宋定名为肃宁。历经沧桑,岁月悠悠,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肃宁人民在这252平方公里的古老的热土上,世代繁衍,生生不息,用勤劳、智慧和勇敢谱写了光耀古今的篇章。
    这是一块英雄的土地。作为革命老区,肃宁是冀中第一面红旗升起的地方,有着光辉的革命斗争史。贺龙、廖汉生、吕正操等老元帅、老将军曾经率部战斗在这里,包括八分区司令员常德善、政委王远音在内的914名烈士长眠在这里。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在肃宁人民心中铸起了一座不倒的丰碑。

黄金十字

    1997年9月1日,随着一声汽笛长鸣,京九铁路开通运营,火车的汽笛声第一次激荡在肃宁的上空。时隔不到三年,肃宁人企盼已久的朔黄铁路神肃段开通运营,朔黄、京九这两条被肃宁人朝思幕盼的钢铁巨龙在肃宁历性地连结在一起,被许多经济学家誉为经济增长极的铁路“黄金十字”在肃宁正式构成。站在“黄金十字”上放眼四方,肃宁可北上京津,南通港粤,西连煤田,东出渤海。朔黄铁路在肃宁建有沿线最大的编组站,年疏解煤炭3000万吨。为肃宁发展仓储、运输、煤化工业带来新的契机。即将开工建设的阿深、沧保两条高速公路在肃宁的西北部交汇,又一个“小黄金十字”将在肃宁建成。两个“黄金十字”的搭建使肃宁成为中国北方一个承东接西、呼南应北的重要的交通枢纽。
    立足交通区位优势,肃宁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坚持以项目建设为重心,在特色产业、对外开放、优化环境上求突破,皮毛皮革、针纺服装、食品加工、设施蔬菜等特色主导产业迅速壮大,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裘皮之都

    这长长的东西叫鞭头,顶端细细的叫鞭梢。是由马牛羊的皮分割编制而成的。如今皮鞭做为吆喝牲畜,放牧牛羊的工具已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要说起肃宁皮毛业,就不能不提到这些小小的鞭梢。
    肃宁的皮毛可追溯到明末清初,当时,位于肃宁北部的尚村被称为肃宁的“北大荒”。“春天一片白茫茫,夏天一片水汪汪,十年九载逢灾害,光见下种不收粮……”穷则思变。种地不行,脑瓜活络的尚村农民开始把买皮剌鞭梢作为他们谋生糊口的手段。逐渐形成了历代沿袭的传统工艺和购销渠道。那时:“四方商贾,辐辏尚村,货皮易毛……皮具鳞鳞,店坊栉比……”常年,各地千百辆皮车收皮运皮到尚村交易,一些手工作坊制作出鞭头、皮具四处销售。购销范围涉及河北、山东、东三省、内蒙等地。
    如今,肃宁皮毛产业形成了养殖——交易——初加工——设计——成品——销售——一条龙。具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肃宁裘皮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规模优势,裘皮业现已成为肃宁有别于其它皮毛加工地的新发优势,成为皮草业的最大亮点。
    肃宁县尚村镇已成为中国最具规模的裘皮加工基地,全国最大的裘皮集散地和原料供应基地。肃宁县已成为世界驰名的裘皮服装生产新区。生产的裘装在国际市场深受青睐。尚村皮毛市场内建有中国内地第一家毛皮拍卖行—中国尚村皮毛拍卖行。2003年12月进行了首次公开拍卖。
    肃宁县制定了皮毛裘革产业发展五年规划,力争到2007年全县皮毛行业产值达40亿元,出口创汇达3亿美元。让“中国的裘皮之都”这块金牌在肃宁扎根。
当年那些剌鞭梢的把式们也许做梦都不会想到,尚村的皮毛会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他们的家乡会闯出全县、全沧州、全河北省都为之骄傲的金牌——中国裘皮之都。当年那些赶着大车贩皮子闯关东的尚村人不会想到,多年后,他们的后代会西装革履,乘着飞机飞越大洋与欧美金发碧眼的洋毛子做起了生意,大把从他们袋中掏钱。

人物

    肃宁乃古武垣县地,“毛公设帐,董相传经,儒文侠武,燕赵遗风。”练武者,闻鸡起舞;习文者,夜读声与机杼声相唱和。故尔名流硕彦,代不乏人。中国历代状元中,肃宁三等小县竟占其三,元末状元魏元礼参修元史;清末科状元刘春霖“楷法冠当世,后学宗之”。武状元哈攀龙和武进士哈国兴父子,乃清代名将,屡建奇功。千百年来,在肃宁这片厚重的黄土地上诞生的这一个个硕彦名流,犹如一颗颗耀眼的明星装点着肃宁、沧州乃至中国的天空。
    冯庆森:冯氏正骨第五代传人。其科学完善的医疗理论,别具特色的治疗手段,精妙绝伦的治疗效果,以及饮誉天下的崇高威望在中华医学界颇受推崇。
    刘淑琴:肃宁县河头店村人,原万里供销社售货员、主任、县食品公司经理。被人称为铁大姐。全国劳动模范,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画眉张,原名张增财,肃宁县大王庄人。著名民间杂技艺人。以口技著称于世,是近代我国三大口技名家之一。
    马文革:肃宁县西南庄村人,著名乒乓球动员,多次荣获世锦赛乒乓球冠军。
    裴艳玲 1947年出生于肃宁县付佐村,自幼学艺,5岁即登台,9岁挑梁。多次为毛主泽,周总理,朱德等中央领导演出。裴艳玲“唱、做、念、打”俱佳,“京、梆、昆、乱”不挡的技艺风靡海内外。曾两度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贾又福,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理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被称为当代中国画家中最有代表性、最引人注目的画家。

百姓短语

    一方水土一方人,辽阔宽广的冀中大平原,使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肃宁人性格中有了土地一样的憨厚质朴、庄稼一样的诚实豪爽。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东北客商打算到南方某地投资,他乘火车赴南方考察,同坐的是一位肃宁的庄稼汉,寒喧中,这位肃宁人介绍不断向客商介绍着自己的家乡,人文,历史,现状,优惠政策……让这位客商大为惊讶和敬佩:那肃宁人的眼神、脸上的兴奋让他品出了这位肃宁人对家乡那种发自骨子里的热爱和自豪。待火车到肃宁还有一站地的时候,这位客商已经决定临时在肃宁下车。经过一周的寻访,考察。他下定了在肃宁投资的决心……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为家乡做点啥?已成为融入肃宁人骨肉性情的意识。
    老八路:1944年,全国共解放了十四个县,肃宁就是其中之一,是我们亲手升起了冀中的第一面红旗。
    小学生:我是听着状元魏元礼、刘春霖的故事长大的,作为状元的子孙我感到自豪,我一定好好学习,为家乡争光。
    农民:我祖辈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看着自己用又手创建出来的日子越来越好,心里比啥都痛快。
    皮商:我从事皮毛生意20多年,走遍了大江南北,还是觉得肃宁人最亲,肃宁最美,如今肃宁以成为中国裘皮之都,作为一个老皮商,我感到自豪。

文化风情

    肃宁地处冀中平原腹地,沧州、保定、衡水三市交界处,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厚的文明积淀,孕育了肃宁人特殊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习惯。大鼓队,梆子腔,大秧歌,小唢呐,合奏出的是武垣城边、老唐河畔的欢乐谣,丰收曲,张扬的是大苦大乐的肃宁人那火爆热烈的性情。
    提到肃宁的民间艺术,就不能不说糖人。肃宁的糖人由来以久,据说早在唐朝时候县境内就已出现。到明清时期,更为普遍。仅西泊庄这个仅有百余户人家的小村,吹糖人的就不下五六十户,过去这些艺人肩挑扁担,一头挑着锅碗,一头挑着吹糖人的家什,天南海北闯江湖。在他们当中,将糖人吹到艺术高峰的要数杨宝坤。这位西泊庄村土生土长的老艺人,爱听书看戏,注意从文艺作品和戏剧中吸取营养,他吹的糖人由十几种发展到一百多种……1985年,杨老汉应邀到美国访问,把糖人吹到了迪斯尼乐园。被美国人称为中国糖人专家、河北“糖人杨”。如今,这位民间艺术大师已经作古,而他的三个儿子以及遍及全国的数十位弟子正在将他的糖人艺术不断传承和发扬。
    杂技在肃宁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当年画眉张亲自创立的张家班直到今天还常年巡演于世界各地,在同行及观众中声誉颇高,2001年,画眉张的老家窝北镇大王庄村被中国文联命名为中国杂技之乡。
    肃宁的吹歌由来已久,明清时期,吹歌就流行全县。拉洋片的著名艺人,被称为大金牙的肃宁人焦金池是北京天桥“八大怪”之一。
    在肃宁流行的艺术形式当中有一种是肃宁人的独创,那就是武术剧。
    这是肃宁的武术把式们在练好功的基础上,吸收文学艺术,戏剧艺术的故事情节,与武术进行有机的结合,形成的别具特色的艺术形式。肃宁县武术剧的代表剧目有北大史的《燕青打擂》、《赵皇庄》,后白寺的《溪皇庄》,宋佐的《花碧莲拿猴》、东泊庄的《骆洪勋打擂》……其中北大史武术团,解放初期进就在北京大舞台演出,场场爆满,颇受欢迎。
    快板也是肃宁广泛流行的曲艺形式之一,现在大家看到的由肃宁县文化馆刘建文表演的《画眉张智斗眉太后》还曾经获过国家级大奖呢。

 
  
  • 郭红艳
  • 发表于:2012/5/9 21:10:02
  • 来自:河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不错,值得一看。

如果有人把肃宁的历史,人文,名人。。整理一下放到网站上就更好了。
(0)
(0)
  
  • 思维力量
论坛总管理员论坛总管理员
  • 发表于:2012/5/11 18:30:21
  • 来自:河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肃宁百科在做
(0)
(0)
欣喜于家乡的日新月异,感动于人间的真情实意,动情于身边的一草一木!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
7qO9tfOifhxvKTje